汉字部首的发生,反映了对汉字系统性和形义联络的调查与总结。正确理解部首的内在与标准,关于辞书撰写、汉字教育、汉字信息处理等范畴具有极端重大意义。
一般以为,汉字部首源于《说文解字》540部。《说文解字》依据字形与字义的联络,以540个部首字统辖9353个字头及隶属古大篆等字形。《说文解字·叙》:“其建首也,立一为耑(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杂而不越,据形系联。”“立一为耑(端)”的“一”便是部首字,它既是“据形系联”的“形”,也是“方以类聚”的“类”。汉字作为一个调集,有了清晰的分类依据。
《说文解字》运用的“部首”是表现汉字形义联络的标志。一方面,字形中有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个调集,“据形系联”的依据是部首字;另一方面,《说文解字》对字义的说解,绝大大都都要阐明这个字的字义与部首字的字义有何相关,解说为什么归属在这个部首下。以形义联络为根本逻辑,“同牵条属,共理相贯”,展现了汉字的系统性。
跟着汉字的开展演化,部首对形义联络的反映相对弱化,检字功用则日益凸显。最直观的改变是字书所用的部首数量一会儿就下降。东汉《说文解字》创建540部,南朝《玉篇》分为542部,北宋《类篇》544部,辽《龙龛手镜》242部,明代《字汇》214部,明代《正字通》和清代《康熙字典》也都是214部。
比照《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的立部方面,《说文解字》主要是依据形义联络,要求部首不只能在字形上统摄属字,还要与属字字义有所相关,因而对部首形义的剖析更为精密,立部数量更多。例如,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多立为部首,“火、玉、目、人、山、水、口”等都是构字数量过百的独体字部首;有58个叠文部首和36个无属字部首,按形义联络无法归入他部,则宁可将该字立为无属字部首。
《康熙字典》依照楷书字形立部,兼并很多形体上附近或有包括联络的部首,以附形部首的编制归并部首,不设无属字的部首,使得部首数量大幅度削减。在归部时,《康熙字典》也榜首先考虑查检便当,选用更常用、更便于检索的意符归部,如“徹”字原在“攴”部,后归“彳”;“向”字原在“宀”部,后归“口”部。一些形声字改以声符归部,如“式”字原在“工”部,后归“弋”部;“麼”字原在“幺”部,后归“麻”部。从部首字省形的汉字,大多依据楷书字形中已存在的部件归部,如“亭”“亳”字原在“高”部,后归“亠”部,这些方法都表现了据形归部的倾向。
需求着重的是,古今部首间是有清晰的承继联络的。部首的演化根据汉字形体的演化。例如“[图1]”部,隶变后演化为多种形体,“[图2]、[图3]、[图4]”等字的“[图1]”与其他构件黏合,隶变作“奉、丞、具”等;不与其他构件黏合的,隶变后写为“廾”,如“[图5]”隶变为“弈”。《康熙字典》214部中有208个部首与《说文解字》的部首有比较清晰的承继联络,其中有直接承继联络的183个,还有16个作为一组部首中的主部首,3个作为一组部首中的附形部首,6个存在清晰的古今对应联络。直至今日,标准汉字的形义之间仍存在密切联络,大部分红字部首仍可提示属字的构义特征。
汉字部首排检法是现代汉语标准化问题的研讨内容之一。20世纪30年代,为了更好的进步检字功率,有学者提出了完全的据形立部归部的计划。实践上,部首提示字义和查检汉字的两方面功用,至今兼存并用。从立部来看,现代辞书有的仍沿袭《康熙字典》214部,大都则在《康熙字典》的根底上增修改并,调整完善。不同辞书的归部准则大体一致,但因定位和收字规划不同,也存在不尽一致的解决方法。标准的立部与归部,愈加有助于进步使用功率。
1961年11月,文化部、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言语研讨所联合建立汉字查字法收拾工作组,并于1964年4月提出四种草案。1983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出版局联合立项研发《汉字一致部首表》。由多个单位组成汉字部首排检法工作组,参阅《康熙字典》《辞海》《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研发提出《汉字一致部首表(草案)》。该草案得到遍及使用,遭到业界认可。1998年,国家语委立项修订《汉字一致部首表(草案)》,经屡次完善后,2009年作为标准标准文本《汉字部首表》(GF0011-2009)发布。2016年至2019年,国家语委立项修订《汉字部首表》(GF0011-2009),2022年3月28日通过了国家语委标准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归部方面,2009年发布的《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标准》(GF0012-2009),具体列明归部规矩,并依照这些准则为字会集的每个字确认仅有的部首。
汉字部首的标准化,以悠长的前史沉淀为根底,承继前贤才智;一起从实践使用动身,统筹部首文字学和检字法的两层内在,使立部与归部的规矩逐步趋于清楚周严,表现了脚踏实地的科学精力。